突破思维瓶颈的九种思维力100条法则
你是否会听从推销人员的“话术”?是否会被合伙人“套路”?是否觉察到要解决当下问题就需要先解决一系列麻烦事?是否发现团队的头脑风暴并没有提供当下就能用上的项目方案?如果你有这些问题,那么你可能就是陷入了某种思维陷阱,迫切需要学习新的思考方法了。
理查德•泰普勒的新作《多维度思考》从九个思考维度,帮助人们移除混乱、模糊、缺乏逻辑的思维障碍,培养出清晰、高效、有条理的思考习惯,在遭遇问题时能够更顺利地进入科学的思维流程。
一、 独立思考
1. 择友的标准如果是信念,那么你就像处在一个回音室,每个人的投票方式都相同,都支持同样的诉求,都拥有同样的信仰、价值观甚至偏见,都被相同的社交媒体或互联网团队强化着相同的信息。如果你想成为独立思考者,你的择友标准应该是本性,这样你可以结交各个年龄层、来自不同文化、拥有不同背景、和自己属于不同阶层的朋友,这可以让你从多角度看待世界。
2. 所有独立思考者都需要勇气,如果你能尊重别人的观点,他们也更有可能尊重你的观点。
3. 我们永远有必要了解他人想让你相信什么,以及想让你相信某个说法的原因。在明确对方的诉求后,你就更容易确定自己是否想要某个结果。确定动机的目的在于让自己足够清醒,知道该在哪里核对对方的论断,以确保对方的观点是否对你具有真正重要的意义。
4. “自尊”有时是诱惑我们扭曲自身思维、以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原因。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取悦他人的人,你就拥有众多动机进行掩饰性思考。
5. 一个天生具有说服力的人会想办法说服你,他们会更多地使用感情,而非通过逻辑来打动你。无论我们是否认同他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们也有权抗拒或接受,前提是经过理性而透彻的思考。
6. 这世界总会出现使用更聪明的方法,也更了解你的人,他们会本能地抓住你的弱点。避免上当受骗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因为思考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二、 坚韧思考
7. 将自己和自身麻烦分离的思维方式,会大大降低解决麻烦的难度。如果把问题个人感情化,实际上你就是给自信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8. 性格坚韧的人,身边很有可能拥有优秀的社会支持网络。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朋友,不想要什么样的朋友。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你并不需要无条件地接受朋友提供的所有支持。认真思考了自身需求以及什么人能提供帮助后,你就更有可能在陷入麻烦时让身边充满真正具有支持作用的人。
9. 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人生的人一般更快乐。情况变糟时,你需要采取行动。如果你无法直接对事件做出回应。换一种方式思考,选择向谁、如何寻求支持帮助,练习正念思考、瑜伽、或者长时间散步,留出一些放松的时间——具体做什么并不重要。
10. 材料具有韧性意味着它们的形状能够恢复,具有弹性。人类也不例外,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弹性,这样才能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时及时恢复。当暴风雨把我们推来推去时,我们就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11. 了解自己的弱点和强项,知道自己能轻松应对或不能应对什么情况,知道自己更有可能出现哪种负面情绪(愤怒、抑郁、自怜或冲动)。越理解自己的心理,你就越能在遇到困难时做好准备,并迅速复原。无论一段经历有多糟糕,我们都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做出改变。如果不做出改变,这次如何糟糕,下次还会如何糟糕。
12. 接受事实,不当回事,并不是放弃的表现,反而塑造出一个人的韧性。有时无谓的抗争浪费精力,所以你也最好挥别过去,继续向前。
13. 不要和自己的麻烦捉迷藏,短暂地分心转移注意力放松一下,是可以的;长期的逃避对结果没有用。你需要抽时间反思,了解自身状态,思考做什么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接受现实,知道哪些事无法改变,你需要学会和自己的思维独处。
14. 韧性与自尊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现在越能强化自尊,未来面对困难时你就能做出更好的应对。自尊的重点是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具有多少价值。世界上不存在评价自我价值的统一标准,一切只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不要因为别人能做什么而贬低没有做到同样事情的自己。
15. 平时,我们要为自己储备一些能力(应对策略),反复磨练这些能力。遇到困难时,很多有效的应对机制可以帮助到我们,我们要知道何时需要应对、哪些策略有效。
16. 陷入危机时,你通常会发现自己的大脑里充斥着各种想法、感受、担忧和压力。这时,你不妨把大脑中的想法转移到纸上,为大脑腾出空间,这样做会减小你的压力,加快你的创伤复原速度。
17. 如果一次小小的挫败都会动摇你对自己的认识,那么遭遇挫折时你就更难恢复。有韧性的人知道何时该对自己友善一点,所以,如果有些事情的发展不能如你所愿,你也应当原谅自己,并且明白失败不能反映自己的本质。
三、 健康思考
18. 不自艾自怜的人更快乐。你需要承认现实,允许自己感到沮丧、愤怒或者痛苦,接着思考能改变现状的行动,而不是关注现状是否公平或轻松。
19. 帮助他人也能改善你对自己的感受,这是双赢。帮助他人可以让你暂时忘记自身处境,为带来巨大的积极助推力,这种动力可以一直影响你接下来的人生。
20. 正念练习可以减少焦虑情绪、减轻压力和抑郁。你只需要聚焦当时的瞬间,把自己变成旁观者。在将自己剥离现实的同时,关注周围正在发生的情况,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想法,不要陷入其中。
21. 人生注定会遇到一些小问题,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能解决一个问题,你就去动手解决;如果不能,你就屏蔽所有无意义的想法。不要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
22. 只要不伤害他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改变不符合自己天性的那部分自己,但不要为了满足“正常”的观念而改变自己,这么做只能给你施加毫无必要的压力。你当然可以“不正常”,你就是你。
23. 如果能在产生某种情绪时理性地思考这种情绪,你就更有可能找到方法,减少自己不喜欢的情绪的出现频率。第一步,确定自己的感受。第二步,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将自身想法与感受分隔开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等待情绪最高峰过去后再采取行动。
24. 如果能用开自己玩笑的方式消除日常生活中小事故引发的压力和懊恼,你就能显著降低自己的压力状态。因为,为了拿自己开玩笑,你就必须退后一步观察自己。你瞧!你就做到了分离与超脱,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25. 人类因为挑战而变得更强—你、我、每个人皆是如此。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将自身知识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开动大脑、保持健康而学习。
26. 自身学习的流程经历四个阶段:无意识不胜任、有意识不胜任、有意识胜任、无意识胜任。其中,“有意识不胜任”这个阶段最令人讨厌,那仿佛是自己对自己说“我是垃圾”,在这个阶段要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过不了多久,就会进入“我知道自己很好”的阶段了,最后你会忘记自己“很好”,而熟练地掌握一项全新的技能。
27. “学习”的重点在于“习”。这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而不是轻轻挥动魔杖就能迅速得到结果,刻意与持续的练习才能带来进步。
28. 不要反复回忆问题,仿佛你已被思维控制。这样的执迷,或者说思虑过度,会让人产生消极的感觉,也会导致巨大的压力、焦虑和抑郁。你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导致的感受上,找出是哪些事实更容易让自己产生焦虑,然后做出积极地应对。
29. 我们在感到焦虑或担忧时会出现强迫性的行为,例如,再检查一遍门锁是否锁好。打破一个习惯难度最低的时刻,就是在习惯开始形成之时。你要有意识地分散自己的精力,马上做任何有效的事以打破习惯的形成。
30. 你的无意识正在听你说出的话,如果你想改变态度、应对方式和行为,你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使用的语言。例如,你可以用“我这次没成功”替代“我失败了”的说法。
31. 将一个任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方法,但你也要为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成功标准,这样你才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好心情。
32. 为什么要在可以假设自己没责任的情况下假设自己有责任呢?你要认真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释、对方可能的意思,以及导致他们行为的其他原因。也许他们只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了意思。
四、 系统思考
33. 如果你希望自己拥有更为简洁清晰的思维,想让人生拥有足够的空间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那么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系统性的人。只要有系统性行为,系统性思维就会自然形成,你就可以将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总能为出乎意料的事留出应对时间,总会在向你做出日后联系的承诺后兑现承诺。你习惯列出待办清单,写日记、记笔记,永远把车钥匙放在一个地方。
34. 当大脑处于系统性思维模式时,你能更快地想出自己要做的所有事情并记录下来。你能记住更多的事,而且在思维框架的作用下你可以有效地将不同想法归入不同种类。列清单习惯,可以让你把随时想起的事记录下来,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清单上。列好清单后,你可以切换到行动模式,一件事一件事地完成,简化思维流程,节省时间。
35. 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在争夺大脑的空间,这会让你难以把精力集中在当下任务之上。要想跳出自己的大脑,释放更多有效记忆空间,你就需要把大脑中的杂乱的信息转移到纸上,这样你的头脑会变得更清晰,你可以不带压力地处理每一项任务。
36. 不管你是一个多么精通列清单的人 ,总有一些事是无法写在纸上的。除非大脑严重负荷时,其他时候你几乎感受不到日常琐事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小事”堆积起来,在精神上对人的消耗会很大。如果未来变得忙碌,你需要清理那些小任务(或留待日后解决),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完成大事。
37. 最后期限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也是推动我们着手采取实际行动的动力。让最后期限变得有利于自己的敲门砖,就是在最后期限逼近时删除清单中的无关事项。
38. 需要做的决定越少,你的头脑就会越清醒,也就拥有越多的时间,同时因为等待尚未得到认同或确认的信息所导致的流程拖延就会越少。然而,在重大问题上,你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39. 在组织自己生活的问题上,你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只要对自己有效,那么就放手去尝试。这里不存在法则。除了办事清单、日历、随意贴这些文字方法,你也可以用音乐、颜色、视觉图像等额方法帮助记忆。
五、 创造性思考
40. 如果真想成为创造性思考者,你首先需要思考创造性的练习方式。如果看不到机会,那么就主动创造机会。训练大脑学会在小事上也能采取不一样的思考方式,这样你的大脑才能在重大创意性事件出现时做好充分准备并出色完成任务。
41. 你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储存在大脑中。可想象力无法下载,想象力才是创造性思考的关键。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听故事时,尽管作者提供了故事情节,但具体的画面却全部要由你的大脑描绘。
42. 你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才能进行最好的思考,想办法创造出合适的氛围。
43. 多元化思考意味着从一个起点出发后,尽可能多地向多个未知方向前进,而这正是创造性思考的重中之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练习时需要经常变换练习方式,这样做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创造力的部分,使其为真正重要的任务做好准备,就像发声练习可以让你准备好唱歌、用洗发水前必须先打湿头发一样。
44. 如果你给自己的思维附加限制,你就无法自由发散地思考。在这个阶段,你只需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不需要做出评价。如果你希望获取大量想法,那么想办法做记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自由发散的思维才不会被可能遗忘的焦虑心情所妨碍。
45. 跳出思维框架后,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回到框架中。但你至少需要看一眼外面的世界,确定自己究竟是真的喜欢这个框架,还是仅仅因为身在框架中而只会产生某种类型的思维。即便重回思维框架,你的眼界也会因为外面的那段时光而变得更加开阔。
46. 你也希望自己的思绪能朝着平常不去的方向不断前进,起步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从其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你可以从任何人的角度出发,只要这个人和自己存在关联即可,因为你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新思维的起点。
47. 在大脑中打开新思路的方法之一是确定过去从未尝试过的起点或终点,迫使自己走上新的道路。具体做法是将手头上的人物与毫无关联的事物做连接,让思绪漫步,启发创造性思考。
48. 创造性思考并不存在对错问题。错误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有必要认真倾听错误传达出的本意。犯错并不等于失败,错误只是告诉你,你发现了一个通向成功的障碍,你要做的知识客服或者绕过这个障碍,这样才能成功。更重要的是,每个障碍都在逼迫你用创造性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而这意味着你必须投入更多的原创性和想象力。
49. 虽说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能让未来变得更好的改变,但短期内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抗拒的态度。不要让这样的反对意见打消自己的积极性。你不能总去担心其他人的想法。
六、 问题解决式思考
50. 情绪糟糕时无法产生创造性思维、无法解决问题。你需要创造不受干扰的氛围,分散注意力,不去关注负面情绪,要相信世界上一定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出现时,援助也会陆续出现,这样想你会变得更快乐、更镇定、更放松。
51. 应对不可避免的局面时,你更需要韧性、诚实、自我意识和相当程度的勇气,不要自欺欺人地死扛或试图去解决,因为只存在一个可能的结果时,局面是不需要问题解决能力的。
52. 要解决什么问题完全取决于你,可如果不认真思考,你怎么确定自己解决的是正确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是以这种方式变得更加混乱的——一些令人沮丧的事或者小问题汇聚成了一个更大、更复杂的问题。
53. 我们想要领跑时代,就需要用最佳方式解决问题,我们都要排斥“过去从未这么做过,所以不要尝试”的不合理想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抗拒导致自己难以有效解决问题的僵化、死板的思维方式。
54. 你需要寻找那些符合正确要求的答案—不只是满足大部分要求,而是满足那些最重要的要求。想出优秀的答案需要时间,所以你必须记录自己想到的任何解决方案,把每一个想法看作起点,而非终点,直到自己想出更好的方法。
55. 你应当自由、发散、充满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绪飘到任何其想去的地方。看似有道理,就值得尝试。当其他人为你提供了一个过去你从未想过的提议时,那就接受吧。
56. 从头开始的困难通常会导致你陷入停滞,不断拖延。你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干脆不开始。你不需要从头开始写一本书,你可以从任何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着手进行就行了。
57. 有时你需要让自己离开问题所在的环境,让自己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当你再回来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清醒的头脑可以让你看清问题的本质。
58. 有时,你需要尝试全新角度,增加获得不同结果的机会。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助于做出改变的工具,特别是面对自己不知道如何或从哪里开始解决问题时,效果尤其出众。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随机选择一个起点,还能帮助你从视觉和概念性角度关注问题。
59. 保持自己不恐慌远比恐慌后想办法平稳情绪要简单得多。劝慰自己,对自己说,即便现在看不到解决方案,即便糟糕的情绪会持续一段时间,答案总会在未来出现。
60. 每个人都乐于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寻求帮助,但对于擅长的领域,我们也不必羞于求助。
七、 合作思考
61. 与其他人合作时,至少在创意方面,几乎所有人的思考都会变得更加出色,其他人可以推动你走出思维定式,让你走上新的道路。人们喜欢被征求意见,也喜欢讨论各种观点。当我们咨询一个人意见,并且表示对方的意见很有价值时,他们大多数人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也很享受这样的对话。
62.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存在相对的强项和弱项。你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也要认可和发挥其他人的优势,这样才像一个团队。
63. 与其他人合作、共同思考时,想办法把所有人都看作某种形式的蜂巢。每个人都是一个更伟大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你们所有人都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思考能力。即便独自一人,你也可以调动自己大脑的不同部分,应对正在面临的挑战。每种思考方式都有生存空间,而何时需要哪种思考方式,则完全由团队决定。
64. 你必须信服团队的运作方式,否则你就没有必要加入一个团队。而这意味着所有人、不只是你,都必须把自尊心放在一边。未被采纳的想法不等于是糟糕的,它自有用武之地。不要沮丧,你已经做好了自己的那部分工作。
65. 永远不要以为那些保持沉默的人是真的无话可说。他们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做不了太多贡献,但他们也有可能已经想出了团队需要的创意或解决方案,却一直在等待合适的表达机会。有时最深刻、最尖锐的观察,正是来自没有被过往经历“污染”的崭新视角。假如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表达自我,整个团队就会错失机会。
66. 团队中所有人的意见总是一致,这种现象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相同,那么团队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不妨引入其他独立的、可靠的思考者,至少当所有人都提高警惕时,就不那么容易掉入思维的陷阱中了。你也可以将团队拆分为不同小组,这样更容易形成新的模式。也可以指定某个人(或者轮流)担当反对者,不断向团队的共同创意和结论发出挑战。
67. 我们要避免人人都互相认同的团队,同样也要避免人人都互不认同的团队。你们不必互相喜欢,但必须互相尊重。
68. 只有明确唯一一个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团队的头脑风暴才能高效进行。在头脑风暴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对任何想法提出批评、做出评判、不认同,或者提出负面的评价。头脑风暴的整体效果就是刺激每个人的创造性思考,以便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生成大量的创意,并以此为基础激励所有人都提出更多的建议。
69. 头脑风暴的效果之所以这么好,原因之一就是某个人粗糙的想法可以激发另一个人想出天才的解决方案。如果你不提出原始的、粗糙的观点,其他人就没有机会将这个观点转变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70. 团队之间保持沟通、协同一致,不仅解决了“人们需要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人们的感受如何”这个问题。
八、 决策性思考
71. 在做决定之前,你要确定自己要决定什么,不停地问“为什么”,直到触及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做决定。否则,在后面的阶段你依然会陷入挣扎。
72. 人们通常存在自认为需要的改变大于真正需求的倾向。这时候,回到起点意味着坚持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但要做出一些调整。只要有可能,什么也不做(只对现状略加调整)应该永远是选项之一,现状几乎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快的选择,即便需要稍加改动也是如此。
73. 不管决定是什么,设定限制条件不仅能让自己免于纠结,同时也能强迫自己更聪明地思考,让自己接触过去从未考虑过的更多的潜在选择。几乎所有决定都会涉及的三个常见标准分别是速度、成本和质量。
74. 当大脑不纠结于其他事务时,你才能更清晰地思考一个问题。按顺序排列各个决定,确定优先事项,再分别思考每一个问题;当你完成一系列流程时,你会发现局势变得更为明朗了。
75. 不论事情是大是小,做出大部分决定前都需要一定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收集信息。你需要的是程度适中的信息量—不多,也不少,刚刚好。既能让你在充分了解信息后做出决定,又不会让你承受过多信息带来的压力,见树不见林。
76. 需要做重大决定时,我们一般会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如同事、家人、朋友、专业人士。观点永远带有个人立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77. 征求建议实际上满足的是人类的感情需求,获取答案只是目的之一。向他人咨询是确认自己的过程,你只是想听到自己希望的答案。
78. 大部分重大决定都是建立在一系列选择或小决定的基础之上的。尽可能多地征求其他人的意见,以便衡量自己的计划,交叉验证相关信息,质疑自己的假设,询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你需要确保不会因为没有认真思考而给自己挖下一个大坑。
79. 情绪当然在做出好的决定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情绪确实也是大量糟糕决定的元凶。情绪使我们倾向于只去寻找能够支持本能想法的证据,或者征求你自己认为能够认同自己的人的意见。
80. 做决定时考虑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情感投入,我们就很难确定自己进行的研究或收集的信息的重要性究竟如何。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投入了情感,你就会感觉自己对一个决定的投入力度变得更大。你会信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使之成真,你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因此,你需要实现情感和理性的平衡。你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理解情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81. 优秀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明确自己需要作出哪些妥协,以及确定要做出多大程度的妥协,然后在不同领域的妥协间做出选择。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线。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不够完美的结果,最后你可能就会变得两手空空。
82. 如果现有选项无一可用,你就需要寻找其他选择。
83. 在思考最坏的情况的同时,你也要思考备选计划。一方面,最坏的情况刺激你思考B计划;另一方面,拥有B计划,人的压力就会更小。
84. 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后悔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备选项可能会带来更坏的结果。即便你因为过去的决定感到痛苦,可就是这样的经历,才让你变得这么出色。不经历苦难、创伤、沮丧或者伤痛,我们就无法成为现在这样复杂且迷人的自己。没有这些经历,你可能会缺少最重要的一份自我。所以说,不要后悔,珍视自己学到的经验教训,珍惜塑造了你的那些经历。
85. 在拖延症的问题上保持坦诚,直面迟迟不做决定的原因。就算你不确定从哪里开始,也没关系。随机选择一个起点,开始就是了。剩余要做的事减少得越快,痛苦的感觉就越少。
九、 批判性思考
86. 阅读优美、偶尔幽默且内涵至今不过时的文字显然是更有趣的活动。我们的目标是让思维变得更机敏、更灵活、更有可能在不同观点间切换。此外,你也需要在自己思考问题时能够仔细考量自己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把自己与当下问题剥离开来。
87. 每个人都会因为某个原因才向你推销产品、创意和信仰的。从广告宣传到假新闻,我们身边全是收到操控的信息,你如何判断真伪?答案就是提出一些适当的问题。确定自己是否接受对方的推销时,你需要了解背后的原因。
88. 你过于关注细节,忽视了大局,你甚至忽视了大局被忽视这件事。此时,你该如何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呢?你需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寻找大局的练习。
89. 让最优秀的思考者鹤立鸡群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总会在其他人停下的地方继续思考。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传达的信息或者想法,把这些信息看作起点,而非终点。
90. 当你试图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时,最难的可能就是陷入了太多的数据中。你必须拥有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保证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避免抛弃本该留下的重要信息。你做的是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对目标进行透彻、审慎地思考,当你明确了自己需要展示什么时,你就更容易确定自己需要采用什么论点,以及用哪些数据支持自己的论点。确定信息的关联性,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简化思考流程,将精力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91. 你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风险观,也要意识到周围有试图说服你规避某个决定的人。一个重要考量是平衡风险与得失。要注意,我们会低估做自己喜欢的事时要承担的风险,我们也会低谷估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时的风险。我们还要关注累积风险和风险的连带效应。
92. 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就是相信事实、数据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这被称为认知偏误。事实只是事实,它没有兴趣帮你,它不想做你的后盾、不想支持你、证明你的想法。你需要质疑自己对事实的解读,审查自身的思考过程。聪明的思考并不会总让人感到舒服或美好。
93. 不要相信统计数据。没有人会呈现与他们的论点相矛盾的统计数据。数据是最有力的支持某个论点的方式,因为数据具有欺骗性,他们看上去仿佛和事实一样。
94. 有时其他人会试图说服你,让你认为两个数据存在关联,他们甚至会拿出图标证明自己的观点。你不仅要从表面做出判断,还要会拆解分析,确认两者真正存在关联。
95. 不要因为没有证据就排除与拒绝一种观点,在这里你显然需要发挥智慧。保持开放心态,尽可能以中立、冷静的心态评估自己获得的所有数据。
96. 你要明白,一件事并不会因为其他人都这么想而自动成真,你需要了解自身信仰背后的逻辑,透彻地了解自身思维逻辑。真正的法则思考者从不懒惰。
97. 不要因为一厢情愿而相信。你最该质疑的,就是自己喜欢的观点、信念与想法。
98. 做一个唱反调的人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让你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想法。了解争论中各方观点的能力,这是一个再重要不过的人生技能。即使这么做不能让你对他人更有同理心,也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思考者。这个方法不仅在处理眼前的问题时极有价值,同时也是培养自身整体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
99. 人不喜欢改变,至少在自己没有控制权时不喜欢改变。每个人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想法并非无懈可击;而社会观点发生改变的原因,也不是只因为年轻一代更加主张人人平等,而是因为老一代人随着社会变化而调整了自身观点。哪怕已经着手行动时也不能停止思考,在收到新信息后,你需要考察自己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
100. 很多“理性”争论实际上完全出自感性,与理性无关。事实上,我们都是先在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个立场,随后再用我们认为合乎逻辑的推理、用碰巧支持自己的数据、论点和案例对这个立场做出了合理化解释。所以,那些被认为是合理的信仰,并非都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的。